热词: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
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
  • 概要
  • 旅游
  • 地理

      振兴区是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市的中心区,是丹东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商贸、旅游的中心。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38万,辖安民、浪头两镇和花园、头道桥、站前、临江、永昌、六道沟、纤维、帽盔山八个街道办事处。
  振兴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东临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雄伟的鸭绿江大桥飞架两岸,展示出江城独有的风姿;北靠景色旖旎的锦江山,登上锦江亭可鸟瞰江场面全貌;安民镇与朝鲜陆路接壤达7.5公里;西南经鸭绿江口与黄海相联。具有沿边、沿江、沿海、沿国际大通道的四沿优势。
振兴区交通发达,通讯便利。丹东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机场以及天然不冻港浪头港、安民港均坐落在辖区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沈丹高速公路即将开通,莫斯科 —北京—平壤的国际列车通过本区出入境。丹东民航开通全国各地航线。丹东至韩国仁川的国际海运航班业已通航。赴朝鲜旅游热线全面开通,新义州、平壤、妙香山、板门店等异国风光可在四至七日内尽收眼底。
 丹东市振兴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东临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雄伟的鸭绿江大桥飞架两岸,展示出江城独有的风姿;北靠景色旖旎的锦江山,登上锦江亭可鸟瞰江场面全貌。主要景点有锦江山公园,鸭绿江公园等。
丹东市振兴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现有各工业企业500余家,主要有机械、电子、化工、服装、印刷、食品和房地产开发等30多个行业,产品达1500余种。许多名优产品享誉国内外。
  振兴区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主要粮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食用菌等,花卉种植、皮毛动物养殖等享誉全国,鱼、虾、蟹、草莓等地方土特产品驰名中外。
  丹东市振兴区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体系健全。以兴六路建材、五经路电讯器材、人民路干鲜果菜、三马路家具装饰以及海华、新力、滨江等专业和综合商品批发市场为主,构成了区内商业经济的总体框架。

   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隶属安东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纪念馆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11月2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原辽宁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撤销。1957年7月,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开辟了“原始社会”、“历史文物”陈列,同时设有“抗美援朝纪念”专室等共十二个陈列室。1958年9月29日经辽宁省文化局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抗美援朝纪念馆”,郭沫若同志题写了馆名。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00万人次。
 
 该馆开放至“文革”期间闭馆。1972年和1979年曾两次恢复陈列,但因馆舍狭小,陈列条件差,难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面貌。
 
 1984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辽宁省委、省政府转报丹东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请示》,同意在丹东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杨尚昆同志作了“在丹东修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完全必要的”的重要批示。自1984年以后,该馆开始了紧张的扩建筹备工作,通过选址,建筑设计专家论证,最后由中央军委两次审查方案,新馆址确定在丹东市英华山,原志愿军指挥所遗址。从13个建筑设计方案中选定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设计方案。1990年10月24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四十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率中央代表团来丹东为该馆奠基。辽宁省和丹东市的党政军领导以及部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老首长、老战士参加了奠基仪式。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工程于1991年9月6日破土动工,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落成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加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
 
 新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2,000平方米。
 
 陈列馆的平面布局是呈品字形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楼高19.4米,上有5个民族风格的小亭,外墙为灰白花岗岩剁斧石贴面。陈列馆的中央为序厅,序厅的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圆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全景画馆为高28.4米,直径46米的圆形建筑,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全景画陈列厅,下层为空军专馆和临时展厅。
 
 纪念塔由塔基群房和纪念塔主体组成,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红花岗岩剁斧石贴面。塔基群房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外墙为灰白色花岗岩蘑菇石贴面。纪念塔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背面是记载志愿军英雄业绩的塔文。
 
 抗美援朝纪念馆以抗美援朝战争史为基本陈列,主要陈列内容分布在陈列馆、空军专馆、全景画馆和露天兵器陈列场。
 
 陈列馆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陈列手段,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陈列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抗美援朝战争馆。设六个展厅,反映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美国侵略者的英雄业绩,歌颂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部分:抗美援朝运动馆。设两个展厅。主要反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第三部分:中朝人民友谊馆,设一个展厅。反映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第四部分:英雄模范烈士馆,设一个展厅。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们的光辉业绩,缅怀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陈列馆全部陈列内容分布在10个展厅内,展线440米,陈列面积1,630平方米。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1,000余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线,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全景画馆陈列有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画面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背景,以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为重点,形象地反映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画面高16米,周长132.6米,配置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恢宏的战争气氛。
 
 露天兵器陈列场,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以及志愿军缴获敌人的重型武器。
 
 中朝友谊桥
 
 位于中国丹东与朝鲜新义州之间的鸭绿江上,横卧着的两座大铁桥,以居于江水的上下游分为上桥和下桥,这就是人所共知的中朝友谊桥和断桥。
 
 下桥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5月由当时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在将安奉线(丹东—沈阳)临时轻便窄轨军用铁路改成永久性商业铁路的同时,在鸭绿江上所建的第一座铁路桥。整个工程使役中朝两国劳工51万人次,于1911年(宣统三年)10月建成,桥长941.83米,宽11米,12孔,曲弦式下构钢梁,其中以9号桥墩为轴上架旋式钢梁,每日定时开放,供过往大型船只通过时使用,该桥建成后,安奉线同朝鲜铁路接轨,形成了贯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一条运输线。1943年上桥建成后该桥改为公路桥,桥中间是大车道,两边是人行道。左侧为去朝鲜的通道,右侧是来中国的通道。
 
 上桥是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月日本侵略者修建安奉复线铁路时,由当时的日本汽车株式会社和日本建设株式会社联合在下桥的上游100米处按300年频率设计修建的,于1943年4月通车。桥长946米,共12孔。朝方6孔是平弦连续桥梁,中方6孔为吊弦连续桥梁式复线铁路桥,可同时行驶上下行一对列车。大桥通车后,成为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资源的主要通道。抗战胜利后,大桥由当时的苏联红军接管。1947年6月,苏军撤离朝鲜时,将江桥分别移交给中朝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1年1月上桥把复线铁路拆去一股改成公路,变成铁路、公路两用桥。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鸭绿江大桥和其它桥一起共同承担起军需物资供应和后方支持前线的运输任务。首批志愿军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奔赴前线。战争期间,大批作战物资、武器装备也都是通过鸭绿江大桥运至朝鲜。美军为切断我志愿军的兵力和物资后援,1950年10月调集大部分空中力量,开始对鸭绿江上沟通中朝两国重要交通要道的铁路、公路桥梁实施封锁。声称要“以最大的力量”“摧毁在满洲边界上的朝鲜一端的全部国际桥梁”和鸭绿江以东地区“所有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11月8日至21日,美军出动轰炸机600余架次,对鸭绿江上所有桥梁以及朝鲜北部的村庄、军事设施和交通要道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朝鲜北部顷刻间化为废墟,鸭绿江沿岸一片火海。鸭绿江下桥也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的8孔桥梁全部沉入江中,下桥彻底瘫痪。上桥朝方一侧铁轨被炸,桥梁移位,桥面起火。安东铁路局组织200余人冲上江桥用装满沙石的沙袋修筑临时桥墩,上面搭建枕木桥垛,顶住受损底梁,使大桥得以修复。在战争的洗礼中,尽管它的躯体上留下了无数道弹孔,却依然屹立于鸭绿江上,被誉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成为中朝两国人民联手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胜利丰碑和架起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一道彩虹。
 
 抗美援朝胜利后,朝方将下桥所属的6孔铁桥残骸拆除。而中方所属的残桥,带着累累弹痕,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座大桥中国的一侧能完好保留下来,绝不是偶??,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是美国有名的“常胜将军”,他在战争初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把中国和朝鲜放在眼里,狂妄地要在“感恩节”前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而美国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严重警告,担心如果继续空袭中国将会迫使中国卷入这场战争。因此,美国空军在轰炸鸭绿江大桥时,不得不严格地把握中朝界线,只轰炸朝鲜一侧,而不敢轰炸中国一侧。鸭绿江“断桥”的存在,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8年10月17日,丹东市人民政府将断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25日,中朝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将上桥命名为“中朝友谊桥”(朝方一端为“朝中友谊桥”),以此来纪念中朝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2000年10月,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50周年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为下桥题词“鸭绿江断桥”;2001年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前夕,中宣部命名鸭绿江断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该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英美领事馆旧址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沿海港口的侵略和内地路矿的掠夺,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9月,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第二年9月5日,依据《辛丑条约》第11款的规定,中英签订《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英国得保“利益均沾”之权。附件中有一《续议内港行轮修改章程》,内容为给予英国轮船内河行驶的各项便利。1903年8月,中美又签订了《航行通商续约》,同意将盛京之奉天府(今沈阳)及安东县(今丹东市)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同年10月8日,中日签订《通商行船续约》,同盛京省之奉天府及大东沟(今东港市)两处开埠通商。从此,英、美、日帝国主义列强把侵略魔爪伸向东北,伸向安东。
 
 1903年,英国决定在安东设领事馆,选址在今锦江山公园东侧。领事馆房屋建成后,英国立即派领事进驻,同时美国在安东的领事权也由英国兼任。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英国人邵兆直(译音)在安东建立怡隆洋行,经办轮船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英美领事撤走,由邵兆直代理英国领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邵兆直去上海,委派怡隆洋行的两名中国职员滕毓钟、刘国芳代为管理。解放后该建筑收归人民政府管理。
 
 英美领事馆旧址是目前丹东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欧式建筑物,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瓜分中国,使丹东走向殖民地化的历史证据。同时,该建筑又是欧式建筑艺术的缩影,为研究欧式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地形地貌
 
 振兴区北靠景色旖旎的锦江山,登上锦江亭可鸟瞰江场面全貌。锦江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峰海拔136.8米。
 
 气候特点
 
 属于南温带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寒适度,阳光雨露和谐。来自太平洋的温暖湿润的东南风沿地形抬升,带来丰沛雨泽。长白山——千山山脉横卧于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对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干燥的西北风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四季分明,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春秋过渡季节最短。春秋季节是南、北风交替的季节。春季冷空气开始衰弱北退,暖空气北进;秋季则反之。上述天气形势特点,形成我区为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春秋过渡季节最短。
 
 水文状况
 
 主要水系有:鸭绿江,在丹东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1700平方公里。流经丹东境内的河长203公里。